也为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创造了条件,加剧了经济泡沫的形成。
中国央行权威性实在不可恭维。也就是说,中国央行突然降息后,导致了国内外市场一片沸腾,但这只会是短期现象,实际效果如何还得进一步观察。
11月21日,即28个月之后,中国央行突然降息。该公告指出,此次利率调整是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对于降息的目的,为何外资行与中国央行解释会如此分歧?投资者如何来理解?对于中国央行,由于其独立性不强、透明度不高、及对形势判断可能不够科学等,该论很难作为其未来行为之依据。一就是中国政府坚持了近两年的微刺激政策已经完全转向(当时中国央行推出房贷新政后,我就指出这点),政府经济政策取向又回到房地产化经济老路,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一方面银行要与货币基金和争夺存款,使得银行的融资成本全面上升。
之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市场激烈的反应,如股市、汇市、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及国内楼市都亢奋而起。再就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及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此,我国应该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在外汇管制上继续保持宽松政策,如在资金流入上,对外国直接投资可实行自由兑换政策,并在投资规模上放宽管制,在资金流出方面,相关部门应该简化繁琐的审批程序,这能够促进境内金融机构或居民加大对国外的投资,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其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银行方面还可以开展面向周边国家企业或政府机构的人民币信贷业务,这能够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区域和影响范围,有效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其次,我国的汇率、利率市场化不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长期运行,这也使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美元惯性,具体表现在:汇率风险管理体制以美元为中心而制定,产品交易以美元计价较为活跃,外汇市场的交易量以美元规模最大等等。我国巨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将我国与美元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元贬值与否也关系着我国美元资产的价值高低,因此,美元惯性影响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的实现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过快实现则可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首先,我国金融市场还较为落后。
完善的流出与回流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发展。一方面,国际政治斗争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人民币币值对内对外的稳定。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货币被他国接受的可能性愈大。
我国自2005年以后,虽然对汇率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但距离全面市场化任重而道远。最后,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货币难以管理的效应。在此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围绕央行而建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一行三会的组织模式,这促使我国完备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②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虽然追求速度,但更加注重质量,这样才能持续健康增长,最终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经济大国。
美日以及欧盟的货币能够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通兑换的货币,这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有密切联系的。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变革,在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始进入金融市场,这也促进了我国金融政策以及相应监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制度支撑。
在境外,可以依托香港逐步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多样的人民币投资业务,这样既能够让境外人民币回流中国市场,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民币通过香港融入到全球资本市场之中,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流通。因此我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需要坚持谨慎和稳健的原则。
在建立人民币流出机制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建设,国家可以通过支持别国经济发展的方式来培养境外非居民企业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还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就贸易交易活动事项对境外非居民企业展开人民币融资,这都有利于人民币的回流。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在外汇管制上继续保持宽松政策,如在资金流入上,对外国直接投资可实行自由兑换政策,并在投资规模上放宽管制,在资金流出方面,相关部门应该简化繁琐的审批程序,这能够促进境内金融机构或居民加大对国外的投资,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其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银行方面还可以开展面向周边国家企业或政府机构的人民币信贷业务,这能够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区域和影响范围,有效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而避免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因此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不可逆挡的潮流趋势。这一方面有利于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交易秩序,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带来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还意味着人民币失去了国家金融政策的保护,会产生资本输入、通货膨胀的危险,从而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金融危机。保持人民币对内币值的稳定,能够增强他国企业和居民对我国人民币的信赖,减少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增强了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信誉,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010年,我国再次启动汇率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有碎步式的升值趋势。为此,我国可以初步尝试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民币跨境流动体系。
而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我国企业在外贸交易中便可实现人民币结算,降低交易成本,规避交易风险。在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国家银行监管委员会,主要用来设计国家货币的发行管理政策和金融业的调控制度。
加快完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机制。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我国对美元的外汇依赖,同时还能够加强人民币的对外输出,解决国内资金过剩问题。最后,我国金融监管水平不高。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同样也会对国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也就掌握了对国际性货币的调节权与发行权,改变我国人民币的被动地位。
我国巨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将我国与美元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元贬值与否也关系着我国美元资产的价值高低,因此,美元惯性影响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汇率的浮动能够反映该货币的价值量,体现外汇市场的真实供需状况,也有利于政府依据市场情况进行宏观调控。
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意味着我国货币交易金额的扩大、金融流动性的增加,这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和金融市场的风险也会成倍增长。这种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保证金融行业的稳定、货币政策的稳健,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经济的稳定增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会降低货币的调控效应。货币国际化将带来金融风险的成倍扩张,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难以避免金融风险的增长,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国家必须增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应对能力。
人民币国际化的完善举措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内生性增长能力。除此之外,如印度等国家也会因为本国的利益而在战略上选择阻碍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资产交易规模和总量不大,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限制了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与流通路径,国内的资本项目难以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的国际流动和兑换也就受到了限制,外国投资者也就不愿意大量持有人民币,从而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央行能够通过货币发行获得铸币税,这是其发行货币的财政收益。
此外,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保障力量。国际货币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兑换,其兑换自由程度越高,国外货币持有者使用和获得该货币的几率越大,这种货币的风险也越小。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长期以8%的年均增长幅度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外贸进出口总值也是世界第一,这也表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增加,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此,我国应该深入进行人民币的汇率机制改革,保障其资产价值的稳定。
此外,我国还要改变以往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出口的状况,制定能够吸引民间资金的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提高经济的内生性能力,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量的快速增加,也提高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结算能力,我国国际清偿能力的良好声誉也正得益于此。